跳到主要內容區

抗嗜中性白血球相關的血管炎—張育珊 醫檢師

什麼是血管炎:

    當免疫系統異常,攻擊血管壁引起發炎反應和壞死現象,造成血管完整性喪失及管腔受損,進而導致血管破裂狹窄或阻塞,都可能造成下游組織缺血及壞死,並引起所支配器官缺氧及損傷,這類疾病統稱為「血管炎」(vasculitides)。

    近年來,因為對於血管炎的病理診斷及臨床症狀的瞭解,陸續修改血管炎的命名及分類標準,於2012Chapel Hill Consensus Conference (CHCC) 修訂一種最廣泛使用的命名系統,此系統明確分類血管炎的名稱及定義,並增列致病原因、免疫機制及影響範圍,至今已廣泛使用在流行病學研究和臨床試驗。

    血管炎的致病機轉不明,目前發現大多是由於自體免疫系統過度活化導致,而不同血管炎其受損的血管大小、類型和位置都有所不同,CHCC則以其臨床特徵來定義不同血管炎的分類

    其中在2012年 CHCC 定義「抗嗜中性白血球相關的血管炎」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NCA)-associated vasculitis (AAV)一詞,包括:顯微鏡下多血管炎 (microscopic polyangiitis , MPA)、肉芽腫性多血管炎(granulomatosis with polyangiitis , GPA)和嗜酸性肉芽腫伴多血管炎(eosinophilic granulomatosis with polyangiitis , EGPA )三種疾病,這些疾病影響的器官及ANCA陽性率皆不盡相同。

AAV的病理機轉:

    導致AAV發生的病因尚不清楚,遺傳因素、感染因子、各特定藥物、環境暴露和病人自體抗原呈現的改變都可能是造成這疾病的原因,此外ANCA 產生的機制及其作用機轉也還未有定論,目前最被接受的解釋是:

  • MPA/GPA

T cellB cellPR3MPO的耐受性(tolerance)喪失,活化自體抗原特異性的T cells,分化成T helper cells,並活化B cells釋放出PR3MPO的自體抗體。

  • EGPA

致病機轉與MPA/GPA可能不同,一半以上(60%)EGPA患者ANCA為陰性,目前已知與嗜酸性白血球異常有關。

    ANCA是一種自體免疫抗體,主要辨識嗜中性白血球中的酵素,尤其是位於細胞質內的proteinase 3 (PR3) —一種絲胺酸蛋白水解酶 (serine protease),和myeloperoxidase (MPO) —一種含血基質(heme)的過氧化物酶。正常情況下,PR3及MPO存在細胞質;但是被腫瘤壞死因子(TNF)等細胞激素激活的嗜中性白血球,卻會增強PR3和MPO的膜抗原表達。

    一旦嗜中性白血球被活化,ANCA就能結合相關的膜抗原,通過與PR3或MPO結合,將會誘發嗜中性白血球過度活化。此外,ANCA與嗜中性白血球結合,也會增強嗜中性白血球與內皮細胞的相互作用,並導致嗜中性白血球被破壞而釋出活性氧化物質、蛋白水解酶與補體活化蛋白,進而傷害血管壁導致血管損傷。

90% MPA患者為ANCA陽性,且約60%為MPO-ANCA。95% GPA患者為ANCA陽性,且約70%為PR3-ANCA。而40% EGPA患者為ANCA陽性,且主要是MPO-ANCA。因此對於AAV而言,ANCA是直接造成血管受損的因子,並且是臨床診斷上重要指標。

AAV的臨床診斷:

    血管炎不僅嚴重,有時也是致命,因此需要及時的診斷和治療,但是因為症狀多元且缺乏特異性,常造成診斷及治療的延誤。

    目前臨床上診斷AAV的工具包含:

  • 血清學檢查:
  1. 間接免疫螢光(IIF)染色:

    當AAV患者的血清與乙醇固定的嗜中性白血球一起反應時,會觀察到兩種主要的免疫螢光型態:

  • C-ANCA–螢光染色會遍布整個細胞質中,在大多數情況下,是由於PR3抗體導致。
  • P-ANCA —​​—隨著乙醇固定的嗜中性白血球,帶正電荷的顆粒會在帶負電荷的核周邊重新排列,導致核周邊的螢光染色,這種型態的抗體大多是由於MPO抗體導致。但是ANA也會呈現核周邊的螢光染色,因此必需再用福馬林固定的嗜中性白血球來進行確認
  1. 酵素免疫分析 (ELISA):

    在AAV中,ELISA主要是檢測PR3和MPO這兩種相關抗體。傳統檢驗步驟,當在螢光顯微鏡下呈現細胞質螢光,為C-ANCA螢光型態,則必須用ELISA來確認是否存在PR3抗體;在螢光顯微鏡下呈現核周邊螢光,為P-ANCA螢光型態,則必須用ELISA來確認是否存在MPO抗體。

    但是隨著免疫檢驗的測定性能提高,國際共識推薦反向的檢驗步驟,對於懷疑AAV的個案優先以ELISA作為初步篩檢方法,若結果呈現陽性或高濃度,則能更快速的進行治療;但是,若結果呈現陰性或低濃度時,而臨床仍懷疑是AAV個案,則再用IIF確認是否有其他ANCA相關抗體存在。

  • 影像學檢查如:

       磁振造影(MRI)、電腦斷層血管攝影(CTA)和正子斷層掃描 (PET) 是用於檢測血管炎的方法,但是由於血管炎的症狀多元,除了藉由影像學的評估,需要再結合其他臨床數據,才可幫助臨床做輔助診斷。

  • 病理組織切片:

    對受損的組織進行組織切片染色,對於診斷血管炎是極為重要,必要時以病理組織切片做為確認診斷。

AAV的治療:

    當診斷為AAV時,目前是以給予高劑量類固醇(如:glucocorticoids)及免疫抑制劑(如:cyclophosphamide或rituximab)等組合藥物為主,針對患者的血管炎症和器官病變來進行減緩及治療。

    療程可分為初始治療、維持治療與長期追蹤,初始治療主要利用glucocorticoids等藥物藥效迅速,用以早期緩解器官損傷;維持治療的目的是防止復發,並最大限度地降低藥物毒性;後續必須長期追蹤藥物所引起的不良反應,適時調整藥物劑量,並注意患者的腎功能變化,避免出現慢性腎衰竭。

注意事項:

  1. 病人有明顯藥物副作用或出現併發症相關症狀時,請盡速就醫,不可擅自停藥,由醫師做進一步的診治以利調整藥物劑量或種類。
  2. 若皮膚有出現新黑點或紫斑,請及早就醫,讓醫師做進一步的診治。
  3. 平時日常生活應避免使用刺激性物品,並保持皮膚清潔及乾燥。
  4. 平時日常生活盡量規律,並加上適當的運動,可以穩定免疫功能。

參考文獻

  1. 抗嗜中性白血球相關之血管炎. 內科學誌20203191-105
  2. Overview of and approach to the vasculitides in adults. UpToDate
  3. ANCA-associated vasculitis.  Nat Rev Dis Primers 2020671
  4. 臺大醫院健康電子報 2018 11 132 (https://epaper.ntuh.gov.tw/health/201811/project_1.html)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