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每年大約新增200位確診病人。自1960發現費城染色體轉位t(9;22)至今,仰賴醫療技術與藥物的迅速發展,診斷與治療都獲得巨大的成功與進步。平均5年存活率,在標靶藥物的助益下,90%以上存活率的成績,早已不是只聞樓梯響,聽得到看不到的目標。
當病人存活率提升,下一個課題就是如何有效監控病人的疾病變化,有賴於歐洲白血病網路組織(Europe Leukemia Net)的努力,撰寫出臨床實用的建議指南。指引建議,每3個月監控一次t(9;22)陽性確診病人bcr-abl定量檢測結果,能早期發現蛛絲馬跡,提供臨床重要分子診斷報告,更換治療方式的。按照bcr-abl的copy數量的高低,依照國際通用標準指標IS(international scale),最高值定義為100%,每降低一個log具有其臨床定義,從10%、1%、0.1%、0.01%、0.0032%、0.001%,取反應對數簡化定量數值的判讀為MR1、2、3、4、4.5、5讓臨床易於閱讀。
相對應的MR數值,便能反應出病人的病情狀態:
MR1:Major cytogenetic response
細胞學檢測,骨髓費城染色體比例<35%。
MR2:Complete cytogenetic response
細胞學檢測,骨髓找不到費城染色體。
MR3:Major molecular response
分子檢測,骨髓費城染色體<0.1%
MR4、4.5、5:Major molecular response
分子檢測,骨髓費城染色體<0.01%。
病人經第一代標靶藥物治療,達深度分子反應(Deep molecular response, MR4-5),研究指出這樣的病人甚至有機會停藥後不在復發,擺脫疾病的困擾。
血液檢查CBC、DC、骨髓抹片與染色體檢查有其極限。病人在經過藥物治療過後,微量異常細胞就可以透過定量分子檢測的敏感度優勢,提供臨床治療的緩解程度,監控病人病情的穩定度與變化資訊。
本院目前分子檢測是使用Hybprobe hybridiazation的即時定量聚合酶鏈鎖反應分析(real-time PCR)方法學,該方法學將Donor 螢光與Acceptor螢光設計在不同的探針(probe)上,能有效降低real-time PCR的背景值,提高檢測的敏感度。
將bcr-abl與abl的Cp值透過標準曲線(standard curve)換算成copy number數,相除所得到的比值,便可以看出血液中異常細胞的比例。對應回去到IS scale與MR數值,達MR4.5就相當於32000 copy中只有1個異常copy,即獲得深度分子反應。
慢性骨髓白血病的診斷與治療發展至今,多數的病人都可以在口服標靶藥物的定期且持續的服用下獲得相當理想的控制,獲得較好的生活品質,過上和正常人一樣的生活。有了MRD的監控輔助之下,病人與醫師能更早發現使用中標靶藥物的藥效減退,及早調整藥物劑量或更換二線藥物治療,提供病人更完善的治療照護,對病人長期而言是一大福音。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