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生兒溶血症(HDN, Hemolytic disease of the newborn)是指母親和胎兒血型不合,在懷孕期間IgG的抗體通過胎盤進入胎兒的血液循環,母親的抗體和胎兒紅血球抗原結合造成紅血球破壞,導致新生兒貧血、黃疸或網狀紅血球增多症,嚴重的新生兒溶血胎兒可能會發生肝脾腫大、水腫或是死胎。
母親抗體的產生可能是自然產生(如Anti-A,B),或是母親接觸外來抗原免疫刺激產生抗體,如輸血、懷孕或曾有流產、子宮外孕等胎盤出血病史或懷孕時因為胎盤剝離而出血,誘發母親產生IgG抗體。
新生兒溶血常見於以下幾種原因:
1、 ABO不合的新生兒溶血:為國人最常見的HDN,O型的母親血液中自然存在Anti-A,B的IgG抗體,可通過胎盤,當胎兒為A或B型時就有機會發生溶血。此類型HDN通常較為輕微。新生兒的黃疸可透過照光將膽紅素轉變水溶性Lumirubin,經膽汁及尿液排出。此ABO不合的HDN於母親的任何一胎都可能發生。
2、 Rh血型不合的新生兒溶血:西方人常見的HDN,因西方人RhD陰性高達15%,當RhD陰性母親懷有RhD陽性胎兒,在懷孕期間可能因為出血等原因被刺激產生抗體Anti-D,當下次再懷有RhD陽性胎兒時就有可能產生HDN。此HDN通常較為嚴重,可能併發致命的胎兒水腫造成死胎。此HDN通常發生於第二胎以上的懷孕婦女。目前已有藥物RhD免疫球蛋白,在產後或妊娠中給藥,可避免母親致敏產生Anti-D。
3、 異體抗體造成的新生兒溶血:當母親因曾輸血或懷孕等免疫刺激產生異體抗體如:Anti-E、Anti-c或Anti-Mia等,如胎兒紅血球抗原正好為相對應陽性就可能發生HDN。
一旦發現新生兒有溶血情形,可透過照光或換血來移除新生兒體內的膽紅素,避免膽紅素沉積於腦部傷害腦神經細胞。而曾發生HDN的婦女為高風險群,在妊娠期間可透過檢測血液中不規則抗體及抗體力價作為預測HDN的可能性;並利用Doppler超音波偵測胎兒腦部血管流量,評估胎兒是否貧血。